“民营企业迎来了又一个发展的春天。”11月5日,记者在东明县见到了刚刚从外地赶回来的东明石化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湘平,他用这句话表明了自己内心的最大感受。
这段时间,李湘平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企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并参加了多个会议,11月1日在北京参加了由习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11月2日在济南参加了由省委书记刘家义主持召开的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他说,党中央对民营企业发展如此重视,给民营企业传递了比黄金还要珍贵的信心,东明石化一定要把企业发展同国家发展战略统一起来,以“强企梦”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李湘平介绍说,回望东明石化的发展历程,企业的每一步发展都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紧密相联。
东明石化的前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成立的东明县炼油厂,当时国家在勘探中原油田时发现了东明油区,为挖潜石油资源,东明县政府在1986年建成了这座炼油厂。因规模太小,这类地方炼油厂被称为“茶壶炼厂”。2001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和企业内部管理不善,东明石化亏损严重,李湘平临危受命,成为东明石化董事长,企业也由此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2001年中国加入WTO,开放了燃料油进口资质,这是地炼企业重要的生产原料,我们抓住了这个机会,积极扩大了来料加工产能。”李湘平介绍。2001年到2006年的,东明石化销售收入增加了近10倍,利税总额增加了25倍,2007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
其实李湘平个人经历也见证了中国40年来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1962年,李湘平出生在菏泽东明县,当时,这里是山东最落后的地区之一。1993年,一纸调令把李湘平从县审计局调到东明石化。从东明石化的财务干起,李湘平和企业一起成长,并于2001年成为董事长。
对企业发展起到“飞跃”作用的,是东明石化响应国家关于国企融合发展的政策号召,和中石油合作,于2009年10月成立中石油山东输油有限公司,由东明石化持股30%,中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持股70%。李湘平说,这家公司的成立,为改善我国炼化工业企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和产品辐射、缓解内陆地区成品油供需矛盾等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彻底解决了东明石化的原油需求问题。
东明石化的又一次跨越式发展是在2015年,当年国家对地炼企业放开了原油进口资质和进口原油使用权,东明石化在地炼企业中率先拿到资质和配额,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
“我们能最快拿到进口原油配额,既是国家对民营企业的关照,也是因为我们参与到了国家政策制定环节。”李湘平颇为自豪地介绍。作为“双权开放”重要标志的国务院253号文,初稿就是参考了东明石化提交的方案。
得益于国家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的支持,东明石化集团逐步由大到强。2017年,东明石化实现营业收入突破千亿元,上缴税金85亿元,成为我国地炼行业当之无愧的龙头。
“作为地炼龙头,东明石化是在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不能光考虑企业自身利益,还必须勇于担当,为行业健康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回报国家和社会。”李湘平说。山东地炼产能占到全国地炼总产能的70%,是典型的传统产业,在带来大量利税的同时,也因巨大的环境污染、安全隐患、土地消耗、产业链短等在发展中饱受争议,如今已被山东省列为新旧动能转换中要着力调整的产业之一。
正是在此背景下,山东炼化能源有限公司于去年10月注册成立,李湘平出任董事长。山东炼化是在山东省政府支持下,由东明石化集团牵头,多家地炼企业和国资背景投资基金共同入股设立的大型混合所有制企业。“山东炼化成立,是我省推动地炼行业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措施,简而言之,就是要推进行业向炼化一体化、装置大型化、生产清洁化、产品高端化、企业园区化发展。”李湘平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