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晚报讯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阶段,但目前厌学、抑郁等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屡见不鲜,“我国青少年因心理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在逐年增加,不仅给个人成长、家庭幸福带来负担,也会在社会稳定和经济层面产生不良影响。”永登代表团冶成霞建议,全社会要高度重视和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不断完善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在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同时真正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共同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
现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更多关注
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相关数据同时表明,我国10%~15%的儿童存在焦虑抑郁、行为障碍等心理卫生问题,留守儿童群体甚至高达30%,而就诊率却不到三分之一。
“在社会节奏变化越来越快的今天,社会环境越发复杂,青春期又处在未成年人心理变化的高发区,极易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出现心理困惑问题。”冶成霞说。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青少年精神健康问题被忽视?冶成霞认为,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学校、家长更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性格、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培养;心理教育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教育工作者在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但现实情况中,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专业化水平和程度不够等问题,很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建议:重视青少年心理问题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育人先育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冶成霞建议,全社会要高度重视和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学校、老师要转变观念,正视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挫折教育与知识教育纳入同等地位,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培养,对于教育工作者,除了要掌握日常教学技能外,还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培训。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参与心理指导,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中央网信办、教育部、民政部等12部门印发了《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明确了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心理服务平台或依托校医等人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机构要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50%的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冶成霞认为,这将有效提升中小学校心理健康建设。她建议,各中小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处、心理咨询信箱、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等,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让学生通过咨询、倾述和宣泄等方式,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使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疗,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除了心理咨询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为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冶成霞说,学校要加强家校合作,利用家长会或家长学校等形式,加强对学生家长的心理培训,要让家长意识到: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远比学习成绩更重要。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充分尊重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遇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困惑,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正确引导,从而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结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任泽昕
下一篇:新的一年如何更好地做到心理健康?